2)250 南明政府成立却如章节数一样像个二百五_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由崧贤明,当立贤不立亲。

  史可法认为当今之大明需要一个贤王,而不是一个血统更纯正的皇帝。

  由此,两派争得不可交啊,可见这明朝的党争习惯真的是从别的党派争权争到东林党来,现在东林党掌权了,这内部又争。

  党争害死人啊。

  马士英得到江北总兵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的支持,也就是说马士英得到了军方的支持,而史可法只是得到了文臣的支持。

  那谁胜谁负这不一目了然了嘛,在这乱世之下,谁拥有军队谁就拥有了话语权啊。

  所以,在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支持下拥兵迎朱由崧进入南京,先给他以监国的名义。

  崇祯十七年五月,朱由崧即帝位,年号弘光。

  户部尚书高弘图与史可法、马士英等被推入阁,史可法仍掌兵部事,马士英仍督师凤阳。

  但这南明朝廷成立有消息传到北京城,这多尔衮不干了啊。

  清军入关时打的旗号是为崇祯皇帝复仇,现在人家崇祯的接班人建立政权了,清朝出兵的正义立场已经站不住脚了。如果承认南明的合法地位,那么清军占着北京不走是不是就不合法了?而如果直接武力对抗,又会失去刚刚笼络的北方前明官员、士绅的支持。

  对此,多尔衮采取了一种极为狡猾的策略。

  顺治元年六月十五日,多尔衮令清廷大学士拟就一份檄文,传檄河北、河南及江淮间故明勋旧大臣、文武官员及士民等,檄文称:

  “予闻不共戴天者,君父之仇;救灾恤患者,邻国之谊。”

  “因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身亡,大清皇帝义切同仇,用伸吊伐。”

  “予用息马燕京,抚兹黎庶。”

  “深痛尔明朝嫡胤无遗,势孤难立。用彰我大清宅此北土,厉兵株马,必歼丑类,以靖万邦,非有富天下之心,实有救中国之计。”

  “咨尔河北、河南、江淮之间诸勋旧大臣、节钺将吏及布衣豪杰之怀忠慕义者,或世受国恩,或新膺异眷,或自矢从王,皆怀故国之悲,孰无雪耻之愿?予皆不吝封赏,待与旌扬。”

  “其有不忘明室,辅立贤藩,勠力同心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予不汝禁。但当通和讲好,不负我朝永怀继绝之恩,以敦睦邻之谊。”

  “顺逆易判,勉忠臣义士之心;南北何殊,同皇天后土之眷。布吿天下,咸使闻知。”

  一篇好的官方公告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上面这篇就是。

  首先是说明清军的出师目的,即因你们的“君父之仇”,我们念“邻国之谊”而出兵。由于这句用了对仗,有点生硬,怕老百姓听不懂,下一句又用白话解释了一下。

  其次说明当前形势,清军已经赶跑了李自成,定鼎燕京。而明朝的嫡传太子都失踪了,我们清军一定会继承明朝皇帝的遗志,“厉兵株马,必歼丑类,以靖万邦”。

  再次招抚各地人才,包括但不限于“诸勋旧大臣、节钺将吏及布衣豪杰之怀忠慕义者”,不管是哪个行业、出身为何的人才,只要归顺,不吝封赏。

  然后说明,那些不忘明室、拥立福王的人的做法,是在情理之中的,我们是不反对的。但南明应当派遣使节通好,睦邻友好。

  最后用一句对仗的句子总结,即“顺逆易判,勉忠臣义士之心;南北何殊,同皇天后土之眷。”

  结构清晰,行文流畅,道理明确,感情真挚。如果你是一个乡间百姓,在听村里的教书先生解释完了整篇文章之后,你会不支持这个政权吗?

  然而,仅仅通过字面意思的解读,还不足以反映这篇檄文的高明。

  在这篇檄文中,多尔衮采取了一种极为狡猾的策略。他通过发檄文而不是官方照会的方式告知民间,其实也是告诉南明,清朝是会继承崇祯遗志的,是同情南明的。但又模糊了政权概念,提到自己就是继承崇祯遗志,提到南明就是同情,然而就是不说承不承认这个新兴政权。

  这种檄文下发民间,既获得了大部分前朝士绅的理解,还能有效稳住南明。而通过这篇檄文,清军就可以联合原来明朝的官吏士绅、已经揭竿而起的各地绿林好汉、已经建立政权的南明,一起对付大顺。

  高,实在是高。

  请收藏:https://m.3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