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转贴】再思考,中国当代为什么不能出大师?_田野的春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大学的学习过程又抹杀了一变,比及大学结业人就废了,然后又要他们去立异。”

  朱清时认为立异人才的培养、大师的培养都是一个延续的过程。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高考导向的应试教育体制。现行的的高考制度要改革,才能更好的培养立异人才。

  对现行的高考制度的改革思路他提出:一方面,不克不及轻易拔除考试。因为在目前的国情下,考试还是需要的,它仍然是社会上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体例,并且是千百万农村和基层弱势群体的孩子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改革的是“一槌定终生”的考试体例。建议由各省市把高中阶段各门功课在学期末的考试改成统考,使高中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有更准确的可比性。然后高校招生时既依据全国统一高考的成绩,又依据学生的平时各科成绩包含音、体、美和其它高考没有的学科决定是否录取。开始试行时平时成绩占比重少些,待有经验和制度完善后再逐步增大平时成绩占的比重。

  变“灌输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教育其实不总是有益的。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朱清时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

  他介绍说,迄今在我国实施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是以教师为中心用灌输体例教学生,特别强调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过去人类的知识还不太多,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的优点很突出,因为它很快就能使学生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然而在最近一二百年中,人类的知识“大爆炸”,再用这种灌输体例教学生,学生的负担就过重了,就会像爱因斯坦形容的“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也会把肚子搞坏”,学生因次其它素质就得不到成长,甚至抹杀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朱清时对比西方国家的教育说,一个世纪前,西方国家的学校也存在这些灌输体例教学问题。西方科技先进的国家较早认识了此问题,他们在培养青年学生的立异素质上已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果说上述传统教育制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话,西方国家完成了的改革是把它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快乐喜爱自选专业就读后还可以换专业,自选课程,只要学分够了即可结业。这样做,很难包管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学习往往是跳跃式或跨越式的。这样肯定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但这些困难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立异能力。

  朱清时暗示,我国的一些大学已不合水平地实行了学分制,可是目前灌输式教学仍然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普遍存在。它们已经不适应当前时代的特点,晦气于培养立异型人才,迫切需要改革。

  技术人才濒临“灭绝”

  “我们国家的技术人才都要濒临灭绝了”朱清时谈及人才结构不合理时说,“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盲目培养博士,认为培养博士越多越好”。

  他说,我国高校的优秀人才仍然欠缺,并且人才结构已严重不合理。主要表示在国内许多高校,甚至包含工科院校,普遍缺少优秀技术员和高级技工这种类型的人才。

  据朱清时介绍,缺少这类优秀技术人员,使高校自制特殊和新型设备的能力大大降低。真正的原始立异往往需要自制设备,而现在高校已经做不出这样的设备,都是在购买通用的设备。这不但严重形响了高校的科技立异能力,并且使学生的脱手能力得不到培养,还造成同样设备的大量重复购置。

  他认为,造成这个现像的原因,是高校在人才步队建设上盲目强调博士学位,忽视了各类人才都要均衡配置的科学人才观。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以免对我国的教育和科技立异造成更大的损害。

  请收藏:https://m.3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