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历史进行中的小插曲_杨康的幸福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公元1216年,南宋嘉定九年春,在宋国主战派真德秀和魏了翁的牵线搭桥下,蒙古四王子拖雷秘密入宫会见了宋国皇帝赵扩,蒙古开出了让赵扩难以拒绝的条件,这位皇帝陛下最终艰难的在盟约上用了印玺。

  至此,蒙宋达成结盟合议。

  耶律楚材算的很准,开出的条件非常丰厚,若是两国发兵灭掉金国后,河南和陕西之地尽归宋国所有,蒙古则占据辽东和河北之地,两国互不侵犯,永结友好邻邦,如此一来,宋国的版图会扩大一倍,还会收复宋国的原国都开封府,一雪前耻。

  此时宋国皇帝赵扩四十九岁,他的皇帝生涯并不如意,先是被韩侂胄操控,后被史弥远专权,几乎没做过什么大事,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不作为,反倒在他执政其间宋国相对平稳,百姓比较富足。

  和蒙古结盟怕是这位皇帝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他有些惴惴不安,宋国和金国的战争很少有打赢的先例,但任博士官的真德秀劝说皇帝陛下,如今金国朝局动荡,皇帝不过是个黄口小儿,正是出兵恢复旧日河山的大好时机。

  年前在金国中都城发生的事情天下皆知,金国皇帝猝死,一个刚满十二岁的少年当上了金国皇帝,民间流传着各种真真假假的传闻,在宋国更是如此,金国可以禁止《金钗缘》,但这出戏在宋国却成了最为流行的曲目。

  宋国孱弱,一直向金国称臣,宋国的百姓自然觉得屈辱,不过若是这出戏讲的是真的,那么此时的金国皇帝就是个汉人。想想咱们虽然打不过金国,但金国还不是被一个汉人孩子统治着,那些金国大臣还不是要向一个汉人孩子下跪叩头,这样想来心中便会舒服很多。

  这无疑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可百姓们就喜欢这种小市民的胜利。为什么清朝的乾隆皇帝那么受汉人欢迎,还不是据说那位皇帝是个汉人么?

  杨康不知道自己已然成为宋国百姓的偶像,在宋国民间具有极高的人气,耶律楚材也没想到他的谋划让宋国百姓从内心里接受了那位金国的少年皇帝,只有宋国的高层知道这件事不靠谱,毕竟滴血认亲在这个时代就代表着科学。他们认定那个金国的少年皇帝绝不是汉人。

  金国朝局的动荡和杨康的年龄都是蒙古用来说服宋国皇帝的理由,赵扩便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答应了和蒙古结盟。

  宋国丞相史弥远接到杨康的密信,开始在宫中严查,这才知道皇帝陛下已经接见了蒙古四王子并签下了盟约,史弥远虽然极力反对,却无力回天。他只有派兵去抓捕蒙古四王子拖雷,只要追回盟约,一切还来得及。

  拖雷按照耶律楚材的交代顺利的和宋国结盟,然后便朝着漠北赶去,他知道这一路比来的时候还要凶险,史弥远派的追兵在后

  请收藏:https://m.3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