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42章 有圣祖在,不必担心钱_大人,得加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看着不相干,实际都是相辅相成的。

  很自然的,这个涉及到新政改革的乡村人材培养工作也当立即试点运行,借着总督大人为无地汉人分地的东风,全面推广下去。

  “所谓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为了让栓柱了解培养人材,建立基层干部队伍的重要性,贾六首先就得让他晓得历朝历代行政体系运转的规则。

  贾六问:“国权便是皇权,自古朝廷统治基本到县为止,县以下几乎没有领正俸的官员,那么我问你,既然皇权不下乡,乡村乃至深山老林的农民是如何缴粮、缴税,官府又是如何拉丁抓差的?”

  栓柱道:“不是靠乡里保甲,还有三班六房么?”

  乡里保甲则是明代的制度,清承明制沿用了下来,就是对于乡村地区,县级官府是靠保长、里老人来对农民实现管理的。

  不管是清查户籍,完纳赋役,还是维持地方治安,都需要依赖这些保里长。

  如果说“三班六房”是县里的大小局单位,保甲里老就是下面的村镇机构。

  “三班六房”问题,贾六曾和直隶布政老杨探讨改制的可能。

  目前受资金限制,尚不能推广,但将来这件行政体系的改革一定要是提到议事日程上的。

  保甲、乡约在明代的时候是由地方自己推选,但不是由百姓推选,而是由当地的士绅地主推选。

  换言之,明代的保甲长们其实是乡绅代言人,只有符合乡绅利益的人才能担任这个角色。

  清代对此进行了改革,就是不再由地方推选保甲长,而是由州县官员直接任命撤换。

  看着是加强了皇权在乡村地区的统治,实际换汤不换药。

  因为州县官又不知道谁人能当保甲里长。

  所以,呈递到老爷案头上的人选名单,还是由地方的乡绅拟出来的。

  地方乡绅又恰恰是阻碍官府对基层治理的最大障碍。

  很多时候老爷们必须要同乡绅商量着办,而不是以为一道行政命令就能达到目的。

  乡绅们不答应,老爷都得换人。

  因为,老爷们可以随时换,乡绅们可是世代永相传,于土地之上形成了根深蒂固,错综复杂的利益网。

  打击乡绅,对于官员而言不是一件好事。

  贾六虽是直隶总督,也不可能和全省的乡绅为敌。

  毕竟,自古以来乡绅就是统治体系最重要的一环,甚至是最基础的一块。

  好在,拿永平府试点诸项工作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这个地方实际不存在什么乡绅势力。

  因为,永平府所有的土地都属满洲正白旗所有,如此当然不存在汉人地主士绅。

  即便有,也是旗人的代言人。

  就是那帮在旗庄充当监工,或者包工头的包衣们,这帮人也是永平府保甲里长的主要组成部分。

  用包衣乡绅形容他们可能更准确

  请收藏:https://m.3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