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转贴】再思考,中国当代为什么不能出大师?_田野的春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界的急功近利和浮躁风气。”

  “如果郭沫若今天上中学成绩难考进大学”

  朱清时校长认为,现在的教育功利性太强,一切只看成绩是很是浮躁的一种表示,这样的环境和土壤是无法培养大师的,甚至一些有可能成为大师的“苗子”也会被抹杀。

  他举了一代大师郭沫若的例子,他说在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保存着两张郭老读中学时的两张成绩述说单。一张系嘉定府官立中学堂于宣统元年5月28日所发,郭老时年16岁,读完了中学二年级。成绩单上的成绩是:修身35分,算术100分,经学96分,几何85分,国文55分,植物78分,英语98分,生理98分,历史87分,图画35分,地理92分,体操85分。

  另一张成绩单为四川官立高等中学堂所发。郭老那时18岁,读完了该校三年级期的课程。成绩是:试验80分,品行73分,作文90分,习字69分,英文88分,英语98分,地理75分,代数92分,几何97分,植物80分,图画67分,体操60分。

  “从两张成绩单上的成绩看,郭沫若那时显然算不上优等生”朱清时校长说,“家,令那些信奉‘从小看到老’者大跌眼镜。”

  “如果郭沫若在今天上中学,这样的成绩是难考进大学的,即使考上了,家长和学校也一定要他上理科。像郭老这颗大师苗子肯定会被‘善意’地抹杀了。”朱清时感叹今天没有培养大师的环境,同时又举出了两个例子。

  “考清华时,钱钟书数学只得了15分,吴晗则仅得0分,现在他们都不成能考上。钱伟长上清华时先读历史系,一年后他要求转读理学院,学校同意他试读。了解这些大师的事例可以邦助我们了解为什么最近几十年我国教育界未培养出大师。”

  朱清时说道,当前教育界的急功近利和浮躁还表示在评估和检查太多。学校和教授们的精力大量花在应付它们上面。这些评估和检查的本意是好的,少作一些也是需要的,但作得太多了,指标又往往都是形式主义的,大家都在应付。“辛辛苦苦造数据,认认真真走过场”。不但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并且废弛了学术风气。“现在的学术风气,在各个学校已经降到了最低点”他说,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愿望,“与民休息三年,三年不评估,三年没有会”。

  “谈立异人才培养不谈高考等于隔靴搔痒”

  “谈立异人才培养不谈高考等于隔靴搔痒”,朱清时说,“高考时一分之差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它迫使学生集中全力应付要考试的那几门课程,全面素质教育无法实行。高考把学生的想象力抹杀完

  请收藏:https://m.3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